教育全周期视角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发布者:发展规划处发布时间:2023-12-11浏览次数:235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供给层面看,高校优质的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由此造成研究生向少数导师规模性集聚。从需求层面看,高校本专科招生的渐次普及,使得研究生群体随之扩容,但也客观上增加了该群体的结构性矛盾,影响了研究生整体质量。多种因素交织,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越发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待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笔者认为,可通过强化研究生过程管理、团队管理、德育与智育培养等方法,提升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周期诊断力、调节力和控制力。

从入口关来说,应提供角色转换的教育引导。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仅包括学业课程学习,也包括科研实践学习。因此,应建立相对弹性的管理模式。学校要引导研究生加强学习管理,实现由单一学习向参与知识创造的转化。导师作为主要教育对象,要利用课程学习、讨论课题、批改论文等机会引导研究生转变学习模式,帮助他们尽快走上学习和科研正轨。

从培养关来说,应加强科研过程的教育帮扶。导师可以在主持的研究生课程中详细讲述撰写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的方法、体例与细节,帮助研究生尽早介入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通过向研究生讲授课题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提升其撰写学位论文的能力;通过认真批改研究生撰写的小论文和研究报告,帮助他们学习写作论文和报告的技能与技巧,纠正其写作中经常犯的错误;支持研究生参加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会议;支持研究生的课题调研和毕业论文调研。

从出口关来说,应建立动态跟踪的预警机制。导师应及早介入毕业论文环节,可以在开学后就如何选题向研究生传授经验,使他们能够尽快思考自己的选题;及时与研究生沟通,跟踪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帮助其理清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拟定论文分阶段完成时间,定期督促论文进度;在学校要求的论文提交节点之前就组织学科专家对毕业论文初稿进行预审,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以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教育指导上,要强化导师组的实质性参与。研究生培养是精细程度极高的高水平教育管理工作,强化导师组的协同作用,可以提升教育过程的容错率,团队的跨学科背景有助于完成一些交叉性研究,从而使研究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存在团队内部解决的可能性,给研究生提供更丰沃的发展土壤。研究课题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载体,在开题和毕业论文预审等阶段,应配齐优势互补的导师组,以课题为导向,让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和讨论,实现导师组对研究生的指导目标。课题研究往往需要若干专家共同合作完成,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就阶段性进展开展讨论或研究,从而为研究生提供导师组指导的机会。

科研实践中,要发挥研究生的团队精神。通过组织分工,加强团队内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实现研究生的朋辈赋能,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评价和批注促使研究生明白科研及每个流程的操作规程。组织讨论班、课题报告会、论文报告会等形式,能够促使团队成员形成“干中学”的良性机制。导师应针对研究生工作情况开展合理性评价,在适当公开场合予以口头表扬或通告表扬,按其参与完成工作的质和量发放相对应的劳务报酬,使研究生能够有更高的积极性和热情参与团队研究工作。

 教育管理中,要加强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德育与智育并重。加强对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研究生培育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研究生的品德教育,将研究生培育为遵纪守法、文明守礼、思想先进、尊老爱幼、品德高尚的新时代知识青年。加强对研究生学风的管理,确保在培养期内研究生学术成果无争端、无剽窃、无抄袭。加强对研究生心理的疏导,确保在培养期内研究生能够心理健康、乐观向上。与此同时,加强对研究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系统讲解、实操训练、案例剖析、挑错纠错等环节切实扭转研究生的文风,将其培育成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语言流畅的专业分析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