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把准应用技术型高校改革方向

发布者:发展规划处发布时间:2023-12-25浏览次数:7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和要求,为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是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为此,应用型高校要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强化行业主导性、产学研融通性、人才培养实践性。

聚焦行业主导性,把准教育定位

增强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重要使命。从世界各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实践来看,行业指向是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鲜明特色。以德国为例,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融入了行业要素和标准,通常由行业来主导实践教学过程,专业课程设置也与当地的人文、地理、行业结构密切联系,注重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服务。如,将船舶制造、航运高等专业学院开办在港口城市,汽车高等专业学院开设在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总部。学院的地理位置与行业、企业相匹配,不仅加强了应用技术型高校与行业的对接,切实加大了行业参与的力度和深度,而且更有利于加深专业性人才培养的行业与地方背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凸显行业主导性,是应用技术型高校保持生命力的关键之一。

对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而言,凸显行业主导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多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而来,因地制宜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学校的重要使命。换言之,应用技术型高校要立足地方,更要着眼行业,应在更合理的区位行业性背景内,强调建立行业指向性明显的需求驱动型发展模式,从而使得人才培养能够体现行业功能、专业设置能够具备行业特征、科技服务能够适应行业需求,形成与区域经济、科技、社会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

突出产学研融通性,创新教育模式

应用技术型高校致力于培养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用技术型高校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设置专业,使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前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同时,这也是建立互惠互利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保障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关键。

从发展的视角来看,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对于学校来说,一是要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方式,推动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的衔接,以专业(群)或产业为纽带,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的融合,优化人才供给侧结构。

二是要推进现代学徒制。有关部门应鼓励应用技术型高校创造条件、完善政策,与企业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是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学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探索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

四是校企共建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和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学校要吸引企业将最新的技术设备应用于教学。有关部门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技术设备,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同步发展。

强化人才培养实践性,提升教育效能

构建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应用技术型教育的错位发展目标和本质内涵所决定的。一方面,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实习与实训教学、强化实验课教学。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不断加大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开发设计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以实践性为主导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实现与研究型大学错位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当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施工现场,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同时,还需要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实践性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并最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系统严格的实践教学训练,应用技术型高校可实现工作过程、工作体系的有效对接,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的专业应用核心竞争力。而实现技能型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则有助于推动高技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上游、下游以及辅助产业的发展壮大,进而推动资源型地区低技术产业逐渐被高技术产业替代,高耗能产业逐渐被低耗能产业替代,高污染产业逐渐被低污染产业替代,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升级,改善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