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24年第六期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围绕思政课的加强改进、创新发展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对办好思政课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丰富论述中,蕴含着一系列核心理念,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等。这些核心理念,既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刻把握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思政课建设生动实践呈现出的重要特征,是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应当始终紧扣的关键着力点。我们要准确理解其深邃内涵、认真总结其实践经验,在这些关键着力点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开创思政课建设的新局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和对待办好思政课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旗帜鲜明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和重要功能,指出了思政课的建设旨归。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走进课堂,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加强思政课建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湖南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四年级同学们的思政课堂,勉励同学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走进岳麓书院,与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师生们亲切交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提出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命题。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并参与讨论。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极大增进了全党全社会对思政课的认识和重视,广泛凝聚了办好思政课的强大合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核心理念,有力地引领了近年来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各级党委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列入工作重点、纳入考核评估;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积极到学校讲思政课,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更加自觉带头走上思政课讲台,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氛围更加浓厚。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核心理念,引领着“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指向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等建设更加聚焦“立德树人”的目标;各高校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普遍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持续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建立健全多维度综合性思政课教学评价工作体系。思政课教师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的良好氛围不断形成。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核心理念,引领着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出台《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年版)》等系列文件,各地也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办法、方案、细则等,对思政课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巩固深化思政课建设实践成果,一方面,要坚持从政治上看待思政课,全面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更加广泛凝聚齐心协力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共识和行动共识,切实形成并巩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思政课建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认真对照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方案、标准、规定等,逐项检视思政课建设的短板弱项,认真查摆问题和不足,列出整改清单、责任清单和完成时限等,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政课建设。
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
立德树人有其科学的进阶路径,这就要求“关键课程”的供给要坚持大中小学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达到有机协同、功能耦合,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把每个阶段的工作都铺陈好。着眼于一体化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也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明确指出了思政课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其中“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等关键词反映出建设思政课的系统思维和全局观,而“重要工程”一词则强调了这是一项战略部署,对于把握思政课建设规律、构建思政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五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一体化建设的样板典型不断涌现。一是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三巡六创优”“一省一策思政课”等活动,加强对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教育部组织开展试点先行,指导北京、上海、天津、吉林等省市教育部门率先探索。二是基层探索不断深入。各地各学校落实主体责任,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标志性工程列入工作要点、摆上重要议程,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推进一体化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持续开展课程教材一体化研究,组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下力气建设一批一体化基地等。三是样板典型不断涌现。例如,浙江以高校的“大手”拉住中小学的“小手”,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共同基础,将地方红色资源与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融合,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在完善体系、搭建平台、理顺机制上下功夫,共同打造全链条、协同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样本。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形象地揭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方面不断深化发力。一是要抓好思政课课程“牛鼻子”。在确保每一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科学有序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群的目标、设置和教材内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标准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螺旋深化、质效评价更加科学。着力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学段间衔接性不够强、其他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不够、立体化协同育人新格局还未完全形成等问题。二是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孤岛”现象。找准“何以实现一体化”的关键点位、可行办法,主动对接不同学段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需求,加快完善不同学段的思政课体系,破解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中“各管一段”“背靠背”的现实问题,以“共建”“拉手”“接力”“拼图”的方式,推动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的有机衔接、无缝对接。三是推动形成一体化“向心力”。遵循不同学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成才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广泛凝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集体合力。充分发挥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一体化教材建设编审专家库、高校和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区域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基地等的支撑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深入推动思政课一体化的平台打造、实践探索、品牌培育和经验推广。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在“大思政课”理念的引领下,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建设绝不仅是学校的事、不仅是学校某一条线的工作,而是需要全员全方位的协同参与和支持。在这样的思想认识指引下,“大思政课”的理念引领作用不断彰显。其一,“大思政课”理念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动员作用。这一理念引领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更加自觉地关注、支持思政课建设,汇聚各类资源建设“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将其综合运用于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中。对社会领域而言,善用“大思政课”的号召成为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支持思政课建设的“动员令”。其二,“大思政课”理念发挥了积极的融合创新作用。“大思政课”的理念引领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引领构建学科建设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思政课“教”与“学”深度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扎实推动思政课教学视野的突破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上线拓展。其三,“大思政课”理念发挥了广泛的形态催育作用。“冬奥思政大课”“抗疫思政大课”和“百校百馆”里的“大思政课”等新形态新样态的思政课不断涌现。通过“行走的班会”“行走的团课”“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思政课讲在了田间地头、开在了调研观摩的现场、搬到了社区工厂、进驻了网络空间。不少高校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打造成最美思政课、高质量思政课。
善用“大思政课”还需要在资源汇聚、数字赋能、长效机制等方面持续用力。一是要在资源统筹上拓广度。充分挖掘和整合在宏阔时代主题、伟大中国实践中蕴含的教育元素,用好校内外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有益教学素材,打造共建、共享的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库。二是要在数字赋能上要强度。科学系统谋划“思政+人工智能”战略性大产品,融合和应用数字化技术,推出有影响力传播力的“思政+AI”产品,以数字化数智化赋能思政课质量提升,让思政课的学习体验实现从“指尖”触碰到“心尖”领悟,再到“脚尖”行动的转化。三是要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突破思政课教师只能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固有思维,拿出更好办法、理顺相关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特别是各专业领域名家大家联动共上“大思政课”,有效推动形成优质师资协同共讲党的创新理论的合力。
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针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组合拳,坚持“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充盈活力指明方向、立下“四梁八柱”。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激发和引领思政课发挥好立德树人作用,根本要靠改革创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这些重要论述都要求思政课建设敢于直面问题和应对新挑战,以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精准性,不断增强活力和时代感,实现教学质量的跃升。
近些年,思政课改革创新蹄疾步稳、成效凸显。其一是思路创新。例如,武汉大学按照“汇聚资源、打造品牌,深研教学、锻造团队,守正出新、创造产品”的思路,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质量。其二是模式创新。各地各校积极进行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课堂模式,探索构建效果导向、模块结构、分众开课、专题讲授、多科协同的思政课建设新模式,并且互学互鉴,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三是“打开方式”创新。武汉大学连续七年承办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吸引全国31个省(区、市)2880余所高校参加,形成5290部获奖优秀作品资源库,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践行”微视频大赛、“观世界·论中国”大学生学术论坛、红色资源寻访大赛、“奋斗新时代”主题微视频大赛等专题实践活动,推动构建多样立体的“社会大课”体系。推出多门本科生思政慕课,并出版配套学习辅导书,累计选课超160万人次;精心制作推出10余期网络思政类对话节目“马上见”,总浏览量超520万人次。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因时而进,着重把握好几对关系。要把握好“整体”和“分项”的关系,思政课建设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多方面同向发力,全面推动思政课整体质量的提升。要把握好“组合”和“融入”的关系,内容、资源、要素、方式、形式等的不同组合创新,都会对思政课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同时,要将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全面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高质量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增强思政课教学说服力、引导力。要把握好“声势”和“效果”的关系,不少高校思政课结合地方资源、院校特色、专业优势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特别是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将教学实践活动与党的创新理论紧密结合,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和“思政味”,实现了“声势”和“效果”的有机统一。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确提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并对思政课教师寄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殷切希望,为更高标准开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五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大好发展机遇,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更加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更严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等系列文件,支持和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按规定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管理、培养和考评,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手段更综合。开展“最美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思政课教学标兵”等荣誉评比表彰,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国内外研修培训、实岗锻炼,专项经费和岗位津贴等一系列务实的举措让思政课教师“有位”更“有为”,讲好思政课的内生动力更加充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讲好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建设更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着力增强理论厚度。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因此,理论功底是思政课教师的立身之本。思政课教师要深挖并掌握理论,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要选取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启发性的案例,综合运用启发式、情景式、探究式等教学法,将伟大的时代、现实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真正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运用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真信、真用。二是要着力提高“识生”程度。动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应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功课”。要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等,常态化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进一步建强用好各级各类大学生研究数据平台,加强对学生思想矛盾、心理困难及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不断完善问题导向式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着力提升创新力度。思政课教学是创造性极强的工作,要求思政课教师更加牢固树立创新思维,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在教学话语体系创新上,要更加注重灵活运用青春的话语、鲜活的表达,使青年大学生听得懂、愿意听、听得进,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教学方式创新上,要更加充分运用混合式教学、问题链探究、翻转课堂等多元教学模式,探索运用课堂辩论、议题讨论等互动性强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互动创新上,要更加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沙龙、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微视频制作、微话题研讨、分组辩论等多种方式丰富教学形式,打造学生参与感、互动感强的课堂。在媒体融合创新上,要研究和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主动适应青年认知变迁和接受习惯,将思政课与网络新载体、新方法、新形态有机融合,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形态,精心打造一批传播力广、互动性强、影响力深的青春版网络思政课。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已迈入快车道、踏上新征程。我们要不断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以之武装头脑,在更高水平上办好思政课,切实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为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